“儘管大益痛失領軍人物,但企業治理結構完善,公司法治化程度高,目前張亞峰女士已接替吳遠之先生大益集團董事長、總裁等職務,集團及所有子公司均在正常而良好地運轉。在後吳遠之時代,仍將發揚其‘惜茶愛人’的茶道思想,繼續走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的‘大益之路’。新時代的普洱茶必是普洱茶的新時代,新時代的大益必是大益的新時代!”
在2022年1月24日舉辦的梧桐茶會暨2022大益智庫年會上,大益集團副總裁李占文向與會的四十多名大益智庫專家通報了大益的現狀,並表示,未來將秉持吳遠之於2016年發起創辦大益智庫的初心,繼續加強與專家的交流與互動,充分發揮智囊團的作用,共建大益更美好的明天,早日實現“讓天下人共享一杯茶的美好時光”的願景。
重申辦好大益智庫的決心
誠如大益文學院院長陳鵬所言:“2021年再艱難,都已經過去;2022年再迷茫,也已經到來。”
2021年12月19日,吳遠之旅居加拿大期間突發腦溢血去世的噩耗傳來,一片悲慟。然而,“涕盡再披征衣”已成為了大益人,甚至是全社會有識之士的共識。值此特殊之際,一場特別的梧桐茶會,或者說一場特別的智庫年會,如期舉辦。
2022年1月24日,在農曆新年正式到來之前,大益智庫總顧問、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丹增,與四十多位智庫專家共聚一堂,是敘舊,也是緬懷;是展望,也是開拓。
會上,大益集團副總裁李占文為與會專家作了《踐行習總書記“三茶”指示精神 推動普洱茶產業健康發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的大益之路》的報告。其中以詳實的數據,簡明扼要又精準地指出了八十多載滄海變遷中的“大益之路”。
“所謂‘大益之路’,也正是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多舉並措的‘三茶’之路。”李占文提到,大益集團始終以挖掘、普及、推廣茶文化作為企業使命。設立大益智庫、大益文學院、大益茶道院等等便是具體踐行。目前大益已編撰出版了很多茶道學書籍,包括36種圖書51本,其中中文版21種36本,外文正式出版物15種15本,有中、英、韓、日、俄等多國版本;出版《大益茶典》17冊;開展了五屆大益論茶大賽,培養了兩萬多名茶道師。
茶產業方面,大益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帶動勐海縣脫貧致富。 2005年至2020年,大益集團核心企業勐海茶廠(勐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銷售收入約130億元、繳稅約25億元,毛茶收購約14萬噸、49億元,工業產值約183億元,2021年預計繳稅約4.8億元。
李占文表示,失去吳遠之這位普洱茶行業的領軍人物固然是一個永遠的悲痛,但大益歷經16年的銳意進取與創新,如今已是一個法制化程度很高的企業。 “遠之的遺願,會通過某些方式延續下去。以大益智庫為例,今後應繼續做大做強,不斷傳承下去。正如遠之為梧桐茶會提煉的核心精神——‘鳳棲梧桐,賢聚大益’,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相信智庫在院長范建華先生的帶領下,以及各位專家學者的支持下,會越來越有凝聚力與影響力,走出一條有著光明前景的‘大益之路’。正所謂:新時代的普洱茶必是普洱茶的新時代,新時代的大益必是大益的新時代!”
梧桐茶會是智庫工作的一個縮影
大益智庫院長范建華在對2021年智庫工作進行總結的時候提到:“受疫情影響,去年智庫的整體工作規劃沒有能夠完整實施。但我們與大益愛心基金會共同對梧桐茶會進行了升級打造,既是對吳遠之先生愛心公益的傳承,也是新時代下,對茶文化推廣及盤活智庫專家資源的有益嘗試。”
吳遠之於2017年發起創辦了梧桐茶會,旨在以茶為媒、以茶會友,以公益傳播為理念,以弘揚優秀文化思想為核心,搭建起大益茶與社會各界的友誼橋樑。至今已在全國各地舉辦了43期,其中有兩期是在台灣舉辦。
自2021年大益愛心基金會與大益智庫聯合舉辦梧桐茶會始,充分發揮智庫專家的作用,每月舉辦一到二期,截至本場年會,今年已在全國范圍內舉辦了14場。在此前的梧桐茶會上,以智庫專家為主講嘉賓的就有6場:如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雲南省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組組長、西南林業大學教授葉文先生《雲南特色小鎮創建之管見》,雲南大學國家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主任、雲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雲南省文化產業研究會會長、《文化藍皮書:中國普洱茶產業發展報告(2019~2020)》主編李炎先生《普洱茶文化現象漫談》,知名媒體人、大益智庫名譽院長李承祖《蒼涼的美麗》散文品鑑會等等;還走到西安的碑林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用書法讀懂長安》的高端人文茶會。而由智庫院長范建華為主講嘉賓,給大家講述其重點研究方向《雲南文化史概說》,更是一個完美收官。
經過一年時間的精耕,梧桐茶會對提高大益在全社會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了與終南山禪茶會齊名的另一張高端茶會名片,也是吳遠之“及時而優雅地行善”愛心精神的生生不息。
在談到智庫工作時,范建華還向專家們匯報了《流金歲月——大益八十年》書籍的進展——“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編撰,這本書籍的樣書已問世,正式版本預計將於2022年五月與大家見面。‘流金歲月’這個書名,是由吳遠之先生親自所取,意喻著大益走過的八十年滄桑與輝煌,譜寫與記錄了一個中華民族品牌的黃金歲月。該書圖文並茂,參考了海量的文獻資料,並結合實地調研、人物採訪、集團檔案等等,認真梳理而成。不僅是對遠之的一個告慰,也是後人學習和研究大益的一個重要參考。”
范建華還向專家們表態,今後會繼續舉辦“走近大益——智庫專家勐海行”等專項活動,加強彼此的聯絡,形成更大的合力。 “希望專家們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關心大益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發揮智囊團的作用。”范建華說到。
現場的智庫專家、學者對大益將茶文化、文學推向更高層級的未來抱著極大的信心,也表示將積極發揮才智,共同努力將大益的民族品牌、普洱茶文化推向更廣闊的世界。
一場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茶會沙龍
會上,范建華就其主編的六卷本“雲南文化史叢書”帶領現場專家縱覽了雲南文化史。
六卷本“雲南文化史叢書”由范建華主編,於2021年出版,是雲南省委宣傳部重點文化工程。該套叢書由雲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組織國內相關領域著名學者撰寫,縱貫史前時期至近現代,橫跨不同民族地域,是雲南學術研究的一個豐碩成果,包括卷一《雲南史前文化史》(吉學平、吳澐、宋鴿著)、卷二《古滇文化史》(蔣志龍、樊海濤 著)、卷三《爨文化史》(范建華 著)、卷四《南詔大理文化史》(段玉明 著)、卷五《元明清雲南文化史·公元1276-1840年》(周智生、周瓊、李曉斌 著)、卷六《近代云南文化史》(吳寶璋 著)。
在雲南文化發展史上,爨文化是繼古滇文化之後崛起於珠江正源南盤江流域的歷史文化。但由於這一時期相關的原始文獻奇缺,且尚無大量的考古資料做支撐,學術界對爨文化時期的研究相對較少,范建華的研究可謂是填補了這一方面的空白,也引起了現場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爨文化中心區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雄、紅河等地,範圍包括當時的建寧、興古、朱提、雲南、牂柯、越嶲、永昌七郡在內的整個南中地區,時間大致為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至唐天寶七年(748年)。爨文化在經濟生活上以農為主,畜牧為輔。范建華指出,諸葛亮南征後分南中4郡為7郡,這一設置對南中的設置並未完全按地域來劃分,而是在庲降都督節制之下,根據西南夷原有的民族結構來劃分的。同時,既任命王朝官吏,又封土酋為長,這種政治制度上的“雙軌制”對爨文化形成以後爨區的政治結構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文化上而言,爨人是一個複合型的人類共同體,這與嚴格意義上的“民族”不盡相同。爨人不是由某個單一民族直接發展演化而來,而是由漢人、滇人為主,包括古老族群的人們融合而成的,因此,爨文化是一個多元的複合體,對於古滇文化和南詔大理文化來說,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今年,臺灣益友會將為大家提供更為優質和精彩的內容,敬請期待!
文章取自|“大益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