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 | 相思如同懷念,沉寂不如前行

這個冬季,日漸缺失溫婉。年關將至,我們卻送別了大益至親至愛之人,雲南大益茶業集團董事長、集團總裁、雲南大益愛心基金會理事長、雲南大益茶道院院長吳遠之先生。我們痛失了一位普洱茶產業乃至中國茶產業發展的破局者與改革者,更痛失了一位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高度重視的思想者。

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大益七號院在吳董事長的直接領導下逐漸壯大。回顧七號院的點滴成長,彷彿吳董事長還在我們身邊,其諄諄教導還在耳邊迴響,音容笑貌猶在腦海迴盪。

關於“大益七號院”的歷史,我們可追溯到2009年。當時勐海茶廠技術中心大樓剛投入運營,春節過後,吳董事長與技術中心負責人就普洱茶科技及其產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決定技術中心開始著手普洱茶微生物全面系統的研究。當時針對發酵普洱茶微生物的研究並不多,深度也不夠,到底什麼是發酵普洱茶微生物?它們之間的作用機制是什麼?尚不清楚。針對這些疑問,吳總要求:普洱茶要健康持續的發展,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更要使之然。大益科研團隊按照吳董事長要求的三個科學認知層次,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研究。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立

當時勐海茶廠技術中心地處邊陲,且科研條件有限,專業科研人才招聘困難,使之科研推進較慢。為搭建一個較好的人才引進科研平台,大益申報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並於2010年8月成功獲批建站,這也是全國普洱茶行業中首個博士後工作站。工作站成立後與雲南省微生物研究所聯合科研,成功引進微生物學博士進站研究,並連續承擔了“普洱茶渥堆微生物消長規律研究”和“普洱茶降血脂功效機理研究”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2012年年底,微生物科研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初步揭示了大益酵池微生物消長規律及其代謝產物特點,並繪製完成微生物變化圖譜。

大益七號院成立前

針對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對大益酵池微生物初步研究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吳總給予極大的肯定,並於2013年3月果斷決策在昆明建立大益集團微生物研發中心,並取名“大益七號院”。這“七號院”名稱的由來也頗有深意,首先研發中心地處經牛路第七號地塊,其次大益研發中心旨在開創微生物製茶新品類,我們稱之為第“七類茶”。

大益七號院在昆明的建立一方面便於招聘高水平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也便於整合資源開展科研工作。 2013年10月28日大益集團微生物研究中心土建完成,2014年4月設備入場開始運營,2016年5月創制了“微生物製茶法”,2018年6月提出“發酵茶多酚概念”,2018年8月益原素A方357g餅茶上市,2019年益原素A方茶晶上市,2020年益原素B方飲料面世,2021年益原素U方上市。

從2013年底開始至今,大益七號院從最初4名工程師發展到如今已擁有60名專業工程師,涵蓋茶學、食品學、微生物學、化學、營養學等多學科專業人才,技術人員中碩士佔比80%。從當初2台設備發展到現在擁有13個技術平台,一個七號車間,一個中試工程化驗證平台,一個小型菌劑生產線,一個小型天然產物提取線。並建立院士工作站,雲南省普洱茶發酵中心,雲南省博士後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先後與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西南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雲南大學、雲南中科院植物所等科研院所建立聯動科研,實現產學研緊密連接。建立菌種庫,化合物庫,並培養了3名博士後,1名正高級工程師,1名副高級工程師。

雲南大益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揭牌儀式

看到七號院取得的科研成果,吳董事長在2018年底果斷決策將大益集團微生物研發中心改製成雲南大益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市場主體獨立運營,從此微生物公司又邁上一個新的台階。這是一次及時而重大的戰略決策,從此七號院可更好地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科研成果與市場實現無縫對接,七號院也將由單一的技術驅動型轉成了由技術和市場聯動驅動型,也將引領普洱茶產業由資源支撐型轉向科技支撐型,微生物公司也從此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今年經營綜合收入實現過億元。

大益七號院科研平台

在吳董事長的領導下,七號院不僅僅只是大益旗下的科研技術公司,更是推動雲南普洱茶產業發展的助力器。

大益七號院

我們明白,奮勇前行,矢志不渝,完成吳董事長未竟的事業與心願,這是對他的最大尊重與最高緬懷。我們深知,吳董事長未完成之志願,正是吾輩力行之使命,奮起之動力,我們將團結奮進,使“讓天下人盡享一杯茶的美好時光”願望早日實現。

 

編輯排版 | 冉 苒
文字撰寫 | 冉 苒 寧怡琴
圖片來源 | 孫 達
責任審核 | 高林瑞

Scroll to Top